東布洲->科普
“天照”粒子:新的宇宙之謎
一個高能粒子從太空墜落到地球表面,目前尚不清楚它來自何處,甚至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實際上是科學現實。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2-04
我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最新成果解釋——北極3.5萬個湖泊為何“消失”
“我們發現,在過去35年間,北極多年凍土區有3.5萬多個湖泊‘消失了’?!?1月20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陳雅婷說。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2-04
玉米產量之謎:科研團隊發現調控玉米雄穗分支數目分子機制
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作物,雄性花序(雄穗)分支數目、總穗長和穗分支角度與玉米產量有著復雜的關系,是玉米遺傳育種的重要靶標性狀。目前,對玉米雄穗分支數的分子調控機制尚不清晰,限制了玉米的進一步遺傳改良。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2-01
摩天作物工廠:城市糧食供給的新途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保障食物供給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疫情、氣象災害等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會打破食物的穩定供應,引發城市食物安全的擔憂。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2-01
快速識別腦卒中需牢記“BE FAST”口訣
如果把大腦看作一片田地,腦血管就是灌溉溝渠,大腦需要腦血管中血液的灌注和供養。當腦血管出現病變時,大腦就會出現損傷。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9
飲食和睡眠模式紊亂會影響學業成績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研究發現,飲食和睡眠模式的紊亂會降低兒童在學校的成績,并導致抑郁情緒、食物成癮和肥胖的上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營養》雜志上。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9
食用油的選擇和保存,都有哪些小技巧?
浸出工藝需要添加化學溶劑,這類加工工藝制作的食用油不推薦家庭食用。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8
亞硝酸鹽都藏在哪里?這樣吃可以減少攝入
亞硝酸鹽和食用鹽究竟有什么差別,怎樣才能有效降低它的污染和危害,確保食品安全呢?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8
一文說清和優質蛋白相關的那些事兒
優質蛋白質,是指食物中含有的氨基酸模式接近于人體蛋白質組成的蛋白質,其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7
咸鴨蛋“流油”,那它的脂肪增加了嗎?
鴨蛋被腌制成咸鴨蛋之后,仍然能給我們提供蛋白質、脂肪、鋅等營養。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7
熱鮮肉、冷卻肉、冷凍肉,到底有什么不同?
肉類作為居民膳食主要食材,營養豐富,可以滿足人體的多種營養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肉及肉制品的品質要求有了更多的期望,消費需求從傳統的保障供應轉變為現在的安全美味和營養健康。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4
桃子怎樣洗才干凈
根據農藥自身性質的不同,在桃果中的分布也不一樣。非內吸性農藥不能透過桃皮表面的蠟質層和脂質層,無法進入桃肉內部,主要附著在桃皮上;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4
吃辣能加快口腔潰瘍康復?
口腔潰瘍是一種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病,通常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的淺表潰瘍,周圍有紅暈,中央可伴有灰白色或黃色的假膜。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3
美國外科團隊完成全球首例人眼移植手術
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療中心的外科團隊9日說,他們完成了全球首例人類眼睛移植手術。盡管這只移植的眼睛尚未恢復視力,但該團隊認為,這一突破性成果將有助于相關醫學領域的發展。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3
喝完止咳糖漿能不能馬上喝水?
喝糖漿后,可以馬上喝水嗎?關于這個問題,應該結合實際所用的藥物,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2
長期喝帶水垢的水會得腎結石?這樣喝水更健康
自己在家用水壺燒水喝的朋友可能發現了,用久了的水壺中,水垢非常難清理。很多人擔心,長期喝帶有水垢的水會得腎結石,今天就來詳細說說。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22
泡發食物很危險?慎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
由于泡發食物方便快捷,吃起來味道也不錯,像涼皮、寬粉等食物,早已成為很多人日常飲食之一。泡發后的食物如果存儲不當或者泡發環境不衛生,就會容易滋生米酵菌酸毒素。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09
科學家發現Ia型超新星形成新通道
Ia型超新星是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發現象之一,所釋放的能量能夠短暫地照亮整個宿主星系。因具有同一峰值絕對星等,其在宇宙學中可作為標準燭光用于精確的距離測量,也由此揭示了暗能量驅動的宇宙加速膨脹。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09
每周科技串講丨將營養品質“非一般”的玉米端上餐桌
農產品從產量增長到品質提升,早已是一個世界范圍的共識。玉米是我國的三大主糧之一,中國玉米品種改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改良之路并未由此停止,玉米身上還蘊藏著更多的價值和可能性。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06
每周科技串講丨探尋藥用植物中結構新穎的活性化合物
天然產物是藥物先導結構的重要來源,在全球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的歷史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發現天然產物中結構新穎的化合物,并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物活性研究是天然產物化學的創新(來源)之一。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06
總感覺身心疲憊?這四招幫你有效恢復
當我們感覺勞累、不想說話、情緒不佳、沒有胃口并且腦子不轉時,這是身體在告訴你:身體電量已經觸底,需要充能和休息。讓身體休息、恢復精力的方式看似有很多,但是事實卻很殘酷:有的人“充電5分鐘待機2小時”,有的人“充電2小時待機只有5分鐘”。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1-03
腦機接口“解凍”漸凍癥患者控制能力
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開發出一種治療漸凍癥(ALS)的腦機接口(BCI),其能在3個月內保持90%的準確率,且無需重新訓練或重新校準算法。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31
“才”“貌”雙全:不止能用來賞玩的玉蘭
白玉蘭又叫玉蘭,因明朝王象晉在《群芳譜》贊其“色白微碧、香味似蘭”而得名,是木蘭科玉蘭屬(Yulania denudata)落葉喬木。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30
9個廚房安全隱患,尤其第一個,很多人都中過招
很多人家里廚房用的都是木質菜板,用的時間久了上面會有很多劃痕,木質菜板又疏松多孔,容易受潮,也是很多細菌、霉菌的溫床。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30
眼睛的分子年齡首次確定
一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手術過程中常規取出的微小眼液滴,繪制了來自眼內不同細胞類型的近6000種蛋白質的圖譜。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6
苦苣苔:“苦”中作樂的精靈之花
苦苣苔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的簡稱,全球約有160屬3800余種,是名副其實的大科。根據最新的分子系統學研究,可分為三個亞科,即苦苣苔亞科、大巖桐亞科、彎花木亞科。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6
為什么花比果色彩多樣性更高
傳粉和種子散播,關乎植物繁衍、擴張。記者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與國外研究人員合作,就花和果的色彩開展了一系列比較研究,并取得了突破。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生態學期刊《功能生態學》。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5
金秋樹葉為何色彩絢麗?
金秋時節,層林盡染,樹葉有的變紅,有的變黃。秋天樹葉的色彩為何如此絢麗?這其中有什么奧秘?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5
新研究發現可降解部分塑料的海洋細菌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一種可在陸地環境中降解的環保塑料,但在海洋環境中的自然生物降解程度有限。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4
長二丁火箭成功發射云海一號04星
10月15日上午,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云海一號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任務星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制。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4
量子計算錯誤識別能力提升十倍
美國和法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揭示量子計算機出錯位置的新方法,將識別量子計算錯誤的能力提升了10倍。這一研究將促進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的研制。相關論文發表于1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0
納米藥針:集針灸和藥物功效于一身
什么是納米藥物遞送針灸技術?與傳統針灸技術相比,納米藥物遞送針灸技術有什么優勢?這種技術未來的應用前景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20
“千眼天珠”向日開
飛機從稻城亞丁機場起飛,舷窗外地面隱現一個小圓點。這個被群山環繞的小圓點,事實上是個大家伙,當地人稱之為“千眼天珠”。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17
“阿爾法折疊”能否引領藥物新發現
2020年,谷歌下屬“深度思維”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AI)工具“阿爾法折疊”橫空出世,向世人展示了其高精度預測蛋白質三維(3D)結構的超強能力。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17
用智能技術預演“未來已來”
從西子湖畔點燃的杭州亞運會第一支火炬——“薪火”,到數字火炬手橫跨錢塘江點燃了“大蓮花”體育場內主火炬塔——“錢江潮涌”,在圣火照耀下,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11830名運動員拼搏、合作、進取,奉獻了一場又一場精彩比賽。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16
新技術可早期預警鋰電池熱失控
電池熱失控是制約電動汽車與新型儲能規?;l展的瓶頸。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16
新研究發現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深層致病機制
以色列理工學院近日發布公報說,其研究人員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有毒蛋白質的積累與蛋白質清除機制失效有關,靶向特定蛋白或可緩解病癥。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10
綠色理念融入亞運會籌辦全過程
在綠色能源應用方面,杭州亞運會實現了兩個“首次”。第一個“首次”,便是在綠電供應方面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電供應。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10
全球規模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建成
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以下簡稱“圓環陣”)順利通過工藝測試。這一狀如“千眼天珠”的國之重器,不僅能監測太陽“打噴嚏”,還可成功探測脈沖星,為我國太陽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提供高質量的自主觀測數據。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09
我科學家實現全被動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密鑰分發理論上可以實現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共享,但器件特性、調制精度、環境干擾等因素有可能造成系統的現實安全性問題。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09
錢塘江交叉潮是怎么形成的
最近,“錢塘江交叉潮如絲綢般絲滑”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那么,交叉潮是怎么形成的?我們觀潮時又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08
小鹽粒蘊含大科技
眼下,全國秋糧陸續進入收獲季。我國多地鹽田也是一派豐收景象,工人們正駕駛著收鹽機械在鹽田里來回穿梭,加緊作業。 無鹽不成味。作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10-08
我國科學家第一次在高山上發現隕石坑
我國科學家第一次在高山上發現隕石坑,這一成果近日發表在英文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上。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09-27
全國科普日|游戲化傳播 打開自然科普新世界
在全國科普日二十周年之際,各地采用實物、互動模擬裝置、實驗、專家講解等多種形式,集科學、探索與創新為一體,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在基礎研究、國家重大科技設施、民生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成果,為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科學體驗。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09-27
全國科普日|從給兵馬俑做“體檢”看文化遺產的創新科普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自1974年出土以來一直備受矚目。然而,這些古老陶俑本身的結構安全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閱讀全文 >>
發表于:2023-09-26
澳门永久AV免费网站,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不卡,宝宝我们对着镜子做好不好,校花穿白丝在教室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