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慶市場旺季:滿足需求升級,打造全流程幸福體驗
秋季,婚慶市場迎來了旺季,許多餐廳的宴會廳被大量預訂,特別是在消費者認為的“好日子”里。正因如此,部分投資者對婚姻產業也持一定的樂觀態度。
今年婚慶產業的興旺,與消費需求得到一定釋放不無關系。民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國結婚登記178.1萬對,較去年第二季度同期相比,增加15.6萬對。天眼查數據也顯示,目前我國已有近150萬家婚慶企業,其中79.52%的企業成立于5年內,行業發展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事實上,95后已經開始步入適婚年齡,95后乃至00后正在成為婚慶市場的“主力”,對于這些新生代消費者而言,他們中許多人的結婚消費模式,不再局限于一場婚禮、一組婚紗照,也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將結婚消費作為表現自我生活主張的一部分?;槎Y不再繁文縟節,婚紗照不再墨守陳規,求婚策劃形式多種多樣,從開始準備喜糖到最終的蜜月旅行,年輕消費者更加重視婚禮全流程的體驗感,并將這種體驗感作為人生的美好回憶。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各類短視頻,消費者可以很快了解到更多婚禮形式,并不滿足于本地婚慶公司的制式化服務。
其實,婚慶產業也是有完整產業鏈條的,并不局限于一場婚宴。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婚禮全流程的“幸福體驗”,這使得相關企業需要優化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向消費者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的婚慶產品,這些產品不僅需要有更具新鮮感和美感的創意和設計,也需要專業人員來實現這些創意和設計。
不過,當下婚慶產業,依然是“小作坊”多,專業性的大企業少,很多小微企業只是深耕細分領域。這使得在籌辦一場婚禮時,婚慶組織方更像“包工頭”,將婚禮的各個環節分包給不同的企業和個人,比如布場、司儀、攝像等,這就使得服務質量可能出現不可控的情況,專業人才的培養也無從談起。而對于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而言,分包過細也會將每個環節可以獲得到的利潤攤薄。
正因如此,對于有意在婚慶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企業而言,當下需要改變過去的“分包”模式,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和積累相應資源,逐步從“分包”過渡到“全包”模式。只有當全部產業鏈條和服務環節都處于可控的狀態之下,才能夠給消費者更好的“幸福體驗”。(記者 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