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銀行的創立與東南地區江淮幣的流通
戰火中孕育而生的江淮銀行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后,新四軍揮師北上,在鹽城重建軍部,大江南北的抗日游擊戰爭局面迅速打開,抗日民主政權陸續建立。為粉碎日偽封鎖和掠奪,抵制敵偽幣入侵,調劑社會金融,保護根據地資源,建立獨立的金融堡壘,1941年4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新軍部在鹽城創設江淮銀行。江淮銀行由劉少奇定名,意為“面向大江南北、橫跨淮河兩岸”。
江淮銀行是蘇中、蘇北敵后抗日根據地最早成立的銀行。江淮銀行的任務:一是發放流通券,調劑社會金融;二是代理金庫;三是辦理存放款匯兌等業務。設營業、會計、秘書3個科,共有干部40余人,分別來自新四軍軍部調派的黨政財經干部、上海地下黨選送的熟悉銀行業務的同志和新四軍軍部抗大五分校女生隊隊員,工作、生活一律軍事化管理。新四軍軍部財經部部長朱毅兼任江淮銀行行長,副部長李人俊、駱耕漠兼任江淮銀行副行長。銀行直屬新四軍軍部領導,后為適應“反掃蕩”斗爭的需要,江淮銀行改屬蘇中行政公署領導。
江淮銀行成立伊始,首先建立各項制度和制訂辦事細則。其會計制度和業務章則,基本參考舊銀行的辦法結合根據地情況作一些必要的改進。因為當時如一切按銀行的正規化章則制度辦理,手續比較繁瑣,不適應戰爭環境,缺乏機動靈活性。
為發展蘇中農村經濟,促進生產建設,江淮銀行在蘇中地區積極籌設分行。經一個多月的淮備,江淮銀行蘇中分行于1941年6月15日在栟茶鎮正式開始營業。分行營業項目為存款、放款、儲蓄、匯兌等。分行行長由李人俊兼任。
1941年7月,日偽向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始大規?!皰呤帯?,為進行反“掃蕩”,開業僅3個月的江淮銀行隨新四軍財經部轉移,撤離鹽城。
恢復江淮銀行與江淮幣在東南地區的流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公共租界淪陷。租界內中外銀行相繼被日軍沒收。法幣(國民黨政府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貨幣)在上海逐漸被排斥,流通地位每況愈下。同時,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區實施經濟封鎖和物資禁運,把大量貶值偽幣推向根據地,掠奪根據地物資。1942年8月,江淮銀行決定以貨易貨,在蘇中發行抗日革命貨幣(簡稱抗幣)——江淮幣。
1942年11月1日,蘇中行政公署發出布告,指出“為抵制汪偽排斥法幣,實施經濟掠奪‘以戰養戰’之陰謀毒計,以保護根據地廣大人民之利益,堅持執行經濟抗戰之政策,除設立貿易局管理物資出口,獎勵進口外,復于根據地設立銀行,發行江淮銀行鈔票,票額分伍角,壹元,伍元,拾元四種。江淮票壹元作法幣伍元計算。自發行日起,江淮票不僅為根據地通用貨幣,而且為根據地本位貨幣。并將本署頒訂《蘇中區發行江淮銀行鈔票及兌換法幣暫行辦法》附貼公布?!迸c此同時,蘇中地區恢復設立江淮銀行(屬蘇中地方性銀行),東南地區江淮幣的發行工作則由東南行署財政經濟局代理。
由于反“掃蕩”、反“清鄉”斗爭,東南地區在1942年冬至1943間江淮幣的發行量不大,主要用于部隊、機關的津貼,或在部隊機關向群眾購物時使用。少量流入民間的,又在群眾繳納糧賦、稅款時回籠進來,故進入市場流通的江淮幣很為稀少。
在這個時期,整個東南地區貨幣流通領域比較復雜。在根據地除有少量江淮幣流通外,還允許法幣流通。在敵占區(海門的茅家、三廠、青龍港、麒麟、三陽鎮等地,啟東的匯龍、呂四、久隆鎮等地)既有偽幣(汪偽政府發行的中儲券)流通,又有法幣流通。日偽為實現其經濟掠奪的陰謀,曾強制其占領區群眾使用偽幣,排斥法幣。由于群眾的抵制,偽幣很難進入根據地。在有些游擊區或靠近據點的邊緣區,還存在著實物計價和物物交換的現象。
根據這些狀況,東南黨政軍機關與財經部門從實際出發,適當發行江淮幣,逐步使江淮幣在市場上占領陣地。對流通中的實物計價、物物交換現象,在江淮幣籌碼不足的地方不加干預,對法幣則暫時允許流通(法幣和江淮幣的兌換比率詳見下表)。而對偽幣,則嚴禁使用,如有商人帶進偽幣,則教育其不在市場使用,及早出口。同時,向群眾指出,要謹防日偽一手以偽幣換取法幣,另一手以法幣套購根據地物資,以維護江淮幣的威信與陣地。
江淮幣與法幣兌換比率
1944年10月,東南地區反“清鄉”斗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抗日戰爭的大反攻局面正在積極展開,許多新解放的集鎮、鄉村的政權建設工作也相應鋪開,新、老根據地的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物資交流與商品流通隨之擴大,江淮幣流通范圍也相應擴大。然而,原有江淮幣籌碼不足,制約了新形勢下生產的恢復和商品流通。因此,東南行署財經部門積極著手增發江淮幣,并允許較大商號發行一定數量的、能保證及時收回的兌換券。如通過東南濱海商店收購物資,發行一定數量的江淮幣;聚星鎮八家商號于1945年發行過票面分1角、2角,5角三種兌換券;東南行署財經局于1945年6月發行5萬元的本票(流通券),票面分1元、5元兩種,價值與江淮幣相等。
江淮銀行并入華中銀行
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后,中國革命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根據地抗日軍民的力量空前壯大,敵后各根據地的地域繼續擴大,逐漸連成一片,根據地的經濟物資交流日益頻繁,中共華中局決定組建華中銀行,并發行華中幣。
1945年8月1日,華中銀行總行在盱眙張公鋪成立,8月下旬華中幣開始發行。9月初華中銀行總行遷至淮陰,12月9日蘇皖邊區政府成立,華中銀行成為邊區政府組成部分,為邊區唯一的地方銀行。蘇中的江淮銀行分別在如皋與高郵改組為華中銀行一分行與二分行,東南地區設華中銀行東南辦事處,主管貨幣金融,代理縣金庫。不久,江淮幣由華中幣兌換收回。江淮銀行的使命遂告結束。
江淮銀行的建立與江淮幣的發行和流通,發展了“紅色金融”,在與日偽貨幣展開的尖銳斗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 確立了抗幣的本位制度,支持根據地經濟民生建設,支援根據地的財政金融工作,維護了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穩定和鞏固了抗日根據地,豐富了黨領導金融工作的實踐經驗和思想理論。
圖為1943年版江淮銀行5角券,主圖案為牛耕,反映出當時蘇中地區勞動人民以耕牛為主要生產工具,具有鮮明時代烙印。
圖為1944年版江淮銀行5元券,主圖案為毛澤東頭像,紙幣設計盡顯毛澤東的神采,雕刻得十分傳神。票正面分別加印黑體字“蘇中”,背為朱毅、李人俊英文簽名。
圖為蘇浙軍區司令部關于使用江南銀行、江淮銀行抗幣的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