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呂水脊
通呂水脊,顧名思義,是南通到呂四,像大魚脊背露出水面似的東西向狹長陸地;中間高,南北兩側低。通呂水脊平均寬略十里,窄的地方不到五里,闊的地方超過二十里。通呂水脊,曾是著名鹽區,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東、呂四六鹽場排列其上,如今的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東、呂四諸鎮,就位于通呂水脊區。通呂水脊北為北海淤漲地,南為長江淤漲地。
通呂水脊的名字,非常形象,像一條大魚的脊梁;原來并不在這里。
略在唐武后時期,狼山南即有沙洲,因有布機飄至其上,稱布洲。由于長江泓道改變,布洲南坍北漲,為長江從中間沖破,分為二布洲。一布洲位于狼山南,稱南布洲;一布洲位于南布洲東,稱東布洲;二布洲間有夾江,稱布洲夾。
二布洲面積較大,不少流民避戰亂紛紛遷入;二布洲位于今崇川區南四十里,靠近江南,原屬浙江西道管轄。由于長江泓道改變,二布洲南坍北漲,逐漸東北向偏移。唐咸通(860年)年間,布洲夾逐漸淤塞,由寬變窄,夾江演變為里河,狼山東四十余里建有利和鎮;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郡人陳宗于利和建廣惠寺;狼山西有西城鄉,咸通年間僧人亦建廣惠寺(見萬歷《通州志》)。
乾符二年(875年),朝廷于二布洲設狼山鎮,招安地方武裝王郢為狼山鎮遏使,但由于只給空銜,不發糧餉,引發王郢之亂。王郢之亂,迅速平定,二布洲一時成為管理真空,許多民間武裝插足其間。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唐朝封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占據潤州、常州。其時,占有二布洲的淮南姚氏武裝接受楊行密管理。楊行密遂改狼山鎮為東洲鎮,封姚存制為東洲鎮遏使。東洲鎮逐漸接近江北海陵。南宋《通州志》記載,“海陵之東有二洲,唐末割據,存制居之,為東洲鎮遏使”。姚存制為南通地區最早的領導人,其后裔姚原道,北宋仁宗間中進士,為通州進士第一人。
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8年),吳越政權襲擊并占領東洲,楊吳軍隊死亡萬余人。其后楊吳政權雖收復東洲,但東洲仍處于岌岌可危之中。
天祐年間(公元904.4~907.3),漲出靜海,并聯海陵,為今崇川區區域。靜海在狼山北,因原來為海,稱為靜海。
靜海形成時,其以西海域出現一系列沙洲,主要有石渚(石港)、半沙(西亭)、古沙(金沙)、長沙(余慶)等,不久連成一片,為南通最早的水脊陸地。
靜海成陸時海平面較高,相對土地高聳,又謂崇川。其西連海陵,東有東洲,進退有據,比東洲安全得多。于是東洲鎮實施西遷靜海工程,東洲鎮的軍事、經濟中心遷之現崇川區,建靜海都鎮置制院,奠定今日南通基礎。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后周大將慕容延釗率領步兵騎兵,大將宋延渥率領水軍,水陸并進,只用了三十一天時間,便奪取東洲,大獲全勝。隨即,北周建立通州,設靜海、海門二縣;原東洲鎮治設為海門縣治。顯德五年北周軍隊水陸并進至東洲,可見,后周時里河有的地段已淤堵。
里河為通州地區首條大型河流。原為狼山東,南北偏東向夾江。其后北海漲起南通最早的水脊陸地,夾江于是向東拐彎為東西偏北向。夾江逐漸演變為里河,水脊陸地之東漲起海門北蕩。里河向東延伸,入??跒榇蠛涌?。北海向南漲起時,南布洲逐漸位移消失,居民移至古沙·金沙,稱金沙為南布洲、布洲;西城鄉居民多遷之狼山北靜海,移居地稱西成鄉。
東布洲南坍北漲,慢慢北向位移。東布洲與通州東的水脊陸地逐漸接近,以致融為一體。于是整個沙洲,稱為東布洲(《與地紀勝》語)。
宋初,鹽業興旺,里河之北水脊地有西亭、利和、金沙、余慶諸鹽場。利和鎮北面為海,也煮海煎鹽。通州設監,連同州治附近的石港、豐利、利豐諸場,共管理八鹽場。舊海門南宋時獨立設買納鹽場,監呂四港鹽場。據記載,抗金英雄杜杲,寧宗嘉定間以父蔭授海門買納鹽場。
南宋兩淮置制使李庭芝,為發展鹽業,增加政府財政,于咸淳(1265年)年間鑿河四十里,從通州城東,連接西亭河、金沙河、余慶河,貫通通東諸鹽場。這應該是最早的通呂運河;余慶場以東為原里河,余慶場到通州段為新開。當時西亭、金沙、余慶諸場,均在運河北岸不遠,而利和鹽場已并入金沙、余慶場。至元代,余慶場與海門北蕩的界河淤塞變窄,余慶場東西距離增至八十余里,余慶場一分為三,設余西、余中、余東三鹽場。
嘉靖十六年,里河全部沒江,州同舒纓鑿運河,起利和鎮,逕余西、余中場,達呂四場。這是通呂運河的第二階段,全程人工疏浚,稱通呂故河。
清康熙年間,通呂故河沒江,交通甚為不便??滴跏?,知州王宜亨浚余西河,后又開挖余中新運河??滴跛氖?,海門夏中書請開呂四運河,以及余東段運鹽新河,西接余中新運河。這是通呂運河的第三階段,稱通呂新運河。這就是今通呂舊河,通呂運鹽河。
新中國建國后,通呂舊河成為通東主要河道,有汽油輪船來往。由于河道彎曲、狹窄,不適應需要,一九五八年在通呂水脊開新的通呂運河,全長約七十九公里。
考察通呂水脊地的演變,就像一扇北海、長江間的大門,由南而北,慢慢閉合;而新的大海之門,在其南部敞開,萬里長江,奔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