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巧打生態牌,安徽岳西縣長出脫貧葉、結出致富果
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斗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荔枝新聞記者/周洋 攝像/周洋剪輯/李秋雨 周洋 楊雨薇 陳嘉駿
從安徽安慶主城往西北的大別山腹地,驅車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岳西。這里,秋淺云低,山清水秀,如詩如畫,宛若云上之城。農村公路蜿蜒到家家戶戶,村民沿山而居,曬秋迎豐收,好似“天上的街市”。
而在1985年,岳西就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松當燈,椒當鹽,養豬為過年,雞蛋換油鹽”是當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里也是安徽省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因地制宜,岳西走出了一條各具特色的小康路。
荒山結“金果”,生態痛點變賣點
岳西,是安徽省唯一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純山區、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五區”于一體的縣份。對岳西人來說,生態是“痛點”。森林覆蓋率超過7成,“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耕地面積稀缺、夏涼冬寒,制約了當地的發展。
在岳西縣毛尖山鄉,這樣的情況更突出。毛尖山鄉部分低緩山坡被茅草傾覆,加上農事活動的減少,漫山的茅草越長越多,當地人稱之為“茅草山”。茅草山用處不大、有礙觀瞻,而且秋冬季節極易引發火災。
但如今,茅草山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基地”。一棵棵“搖錢樹”長勢喜人,這些搖錢樹就是“香榧”。
在毛尖山鄉林河村,有一處“香榧油茶混交林示范基地”。9月下旬,香榧剛剛采摘完,油茶樹上掛著果子,雖說樹不算高,但已經初具規模。香榧屬常綠針葉喬木,栽植香榧“養我十年、還你千年”,掛果期非常長,果實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而且樹木材質非常好,是一種高級用料。但種植香榧對環境要求也很高,適宜于北緯30度,海拔300至500米的地方。
恰好,地處北緯30度的岳西,是香榧標準化種植的極佳地點。當地因地制宜,通過招商引資,發展香榧產業。
該片香榧由安慶市永發農林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于2016年種植,去年開始掛果,今年首次采摘?!跋汩歼M入豐產期,每畝達到2萬多元經濟效益,也帶動了當地老百姓就業,每年發放勞務費達60多萬元。駐村的這幾年,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老百姓在家里同樣能夠就業發展奔小康?!绷趾哟宓谝粫?、扶貧工作隊長胡熠告訴記者,如今這個基地吸引當地20名貧困戶務工,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
毛尖山鄉林河村脫貧戶王永東接受采訪
毛尖山鄉林河村脫貧戶王永東就是其中一個?!拔覀兎蚱迌扇碎L年在這務工,我一年的收入接近5萬元,我老婆也有2萬多元,兩人加起來六、七萬塊錢,生活過得很好。香榧林是天然氧吧,種香榧是造福后代的事情,我們在這里工作順心得很!”王永東說。
日子好起來,生活也有了奔頭。王永東騎著摩托車從山上,十分鐘左右就回到了家中。家中二層小樓,粉刷一新。院子里種著柿子樹、桂花樹,院墻上掛著絲瓜、冬瓜、豆角……一片田園牧歌的景象。王永東說,他今年想把家中“兩輪”車換成“四輪”,既能方便上下班,還能開車和老伴一起去旅旅游。
巧打生態牌,岳西各地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白帽鎮共盤活1570畝低效用地,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種植小黃姜、中藥材等,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水稻時?;肌扒嗝绮 苯Y不出稻穗的主簿鎮,大力發展高山茭白產業,成為全國“一村一品”茭白示范鎮……
一村一品 鋪就農戶致富路
大別山腹地,開門見山,山外有山,萬水千山。
距離毛尖山鄉1個多小時車程的冶溪鎮溪河村,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大棚旁邊,村民們像“割韭菜”一樣在割桑葉。
“這是村里引進的草本桑,生長速度快,每天能長兩公分,一年能收5茬至6茬?!闭诟苫畹拇迕窀嬖V記者。細看這些草本桑,只有十幾厘米高,沒有主干,枝椏上冒出細密的嫩葉。
割桑葉就像“割韭菜”,村民們養起蠶來也用上了軌道式養蠶。
走進養蠶的大棚,幾米高的大棚里地蠶整齊排列,每排地蠶寬度在80厘米,撒滿用于消毒的石灰?!靶Q在蛻皮的時候不吃不喝,我們就把這個階段稱為‘眠’,別看現在這些蠶還很瘦,馬上結束休眠后,這些蠶就會不斷吃桑葉,漸漸胖起來了?!?nbsp;冶溪鎮溪河村黨支部書記胡時和告訴記者。
都說,戶有兩畝桑,生活奔小康。推行工廠化養蠶項目后,相較于傳統養蠶,工廠化養蠶更省力,效率更高。也讓老鄉們在小康路上,步伐邁得更加堅定。
“以前我們這里種點水稻收入很微薄的?,F在蠶桑種植基地將1000多畝土地一次性進行了流轉,同樣也吸納我們在家的一些閑散勞動力務工。一個人一年最多可以賺兩萬多,一般也能有8千到1萬塊。我們村有700多戶人家,以前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是土坯房,近6成是危房。這幾年過后,老百姓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你看我們老百姓住的都是樓房了!” 胡時和指著基地旁邊的小洋房告訴記者。
放眼整個岳西縣,全縣扶持6911戶貧困戶改造和新建桑園2萬多畝,直接帶動貧困人口24431人實現脫貧致富。2019年,該縣桑園面積已達7.5萬畝,年產鮮繭4239噸,產值已達1.627億元。蠶桑生產規模連續11年位居安徽全省第一,2019年4月,岳西縣被中國蠶學會授予“中國蠶桑之鄉”稱號。
除了蠶桑產業,岳西縣是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葉百強縣、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茶鄉旅游特色區,岳西“茶業+休閑農業”入選“一縣一業”全國農產品加工發展典型。
全縣扶持近3萬戶貧困戶改造和新建茶園5.4萬畝,帶動貧困人口8.72萬人,人均增收1600元,支持貧困村新建和改造清潔化茶廠43座。
在冶溪鎮琥珀村,全村400多戶家家都種茶,戶戶門前都是綠油油的茶園。琥珀村村民劉國際,今年53歲,早年因病致貧。他告訴記者自己承包了70畝的茶園,每畝產值能有三四千塊錢:“我們發展茶葉的觀光旅游,帶動了好多外面的游客過來參觀。我們現在有百分之七八十人家都買了小車,家家都住上了樓房,一年也出去旅游幾次。也就是幾年時間,我們自己改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有時候自己都不會相信!”
琥珀村黨支部書記劉國喬,從上?;剜l帶領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談起家鄉的變化,他也是十分自豪:“有一種自豪感,也有一種幸福感。我們這里土壤適合發展茶葉,所以我們因地制宜引進了新的茶葉品種來發展茶業,現在我們是全國茶葉‘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p>
村村有幫扶、村村有投入、村村有項目、村村有收入。殷實的產業,托起脫貧致富的夢想。
大別山中“小江南”描繪小康新畫卷
冶溪鎮,也有“大別山中小江南”之稱。冶溪鎮金盆村有座卷蓬古橋,建于南宋年間,1000多年風霜雨雪后仍巋然不動。
古橋旁邊的村莊里住著70多戶人家。村里的老人,見證了這里的歷史變遷、也見證著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變化。
群山環繞下,一座座紅頂白墻的農家“小洋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一條寬闊的水泥馬路穿村而過,路兩旁安裝了路燈。村里的小河,清澈見底,古樹、古橋倒映在清澈見底的河水里。
古橋旁邊是村頭文化廣場,籃球場、農家書屋、涼亭、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來這里休息、聊天,晚上還可以再一起跳廣場舞。
“我在這里住了50多年了,現在放假的時候都有很多人到我們這里玩,六七輛大巴車停在這里。好多人都說我們這里比城市里還好!你看我們這里環境、衛生都搞得好、空氣也好,反正好多人都羨慕我這里?!贝迕窈y紅帶著孫子在廣場上散步,她這樣告訴記者。
山村景色美,文明樹新風。村容村貌的改變,也改變著每一個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冶溪鎮白沙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方少春告訴記者:“村容村貌變化了,路通了,水渠、河道變寬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變化了。以前剛來的時候,那種等、靠、要的思想還是偏重的。通過這幾年結對幫扶,老百姓想致富、想發展的思想非常強烈?!?/p>
冶溪鎮白沙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方少春接受采訪
“以前買了新鞋,過年回鄉下都不敢穿,村里的路太難走了!如今走路不濕鞋、做飯不燒柴、吃水不用抬、垃圾不亂擺、污水不亂排、村在翠綠中、屋在茶園中、人在畫景中?!痹谠牢?,很多城里人都這樣形容現在的鄉村生活。
美麗鄉村,伴隨著時代共同進步,也留住了濃濃的鄉愁。好風景也帶來了好“錢景”。2019年岳西旅游突破1050萬人次,收入65億元,帶動22414名貧困人口增收。
春有茶桑,夏有果,秋有茭白,冬有藥,一年四季有旅游。在岳西各處茶園基地、桑蠶大棚、山間民宿……村民們的臉上總是掛著樸實的笑容。這或許,就是小康生活最真實、最動人的寫照。